兰香草亦称山薄荷。为马鞭草科植物。茎叶揉碎之有薄荷香气。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苏及南方各省区。获草名见《本草拾遗》,全草供药用。
一、形态特征 小灌木,高25-60cm ,枝圆柱形,幼时略带紫色,被灰色柔毛,老枝毛渐脱落。单叶对生,具短柄,长3-17mm;叶片厚纸质,长圆形,披针形或卵形,长2-9cm,宽1-4cm,先端钝或尖,基部楔形,近圆形或平截,边缘具粗齿,稀近全缘,被短毛,两面均有黄色腺点。聚伞花序腋生及顶生,花密集;花萼5裂,杯状,宿存,开花时长约2mm,结果时长4-5mm;花冠紫色或淡蓝色,二唇形,外面具短毛,花冠管长约3.5mm,喉部有毛环,花冠5裂,下唇中裂片较大,边缘流苏状;雄蕊4,开花时与花柱均伸出花冠管外;子房先端被短毛。蒴果被粗毛,倒卵状球形,直径约2.5mm,果瓣具宽翅。花果期6-10月。分布区域 二、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苏、安微、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三、生长环境 生于较干旱的山坡、林边或路旁。 四、繁殖培育 五、园林用途 花境或丛植,也作切花应用。 六、医用价值 (一)功效作用 功能:疏风解表,祛寒除湿,散瘀止痛。 主治:主治风寒感昌,头痛,咳嗽,脘腹冷痛,伤食吐泻,寒瘀痛经,产后瘀滞腹痛,风寒湿痹,跌打瘀肿,服疽不消,湿疹,蛇伤。 (二)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外用:捣烂敷;或绞汁涂;或煎水熏洗。加工炮制 七、采收加工 7-10月采收,切段晒干或鲜用, 八、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切断,干燥。 九、保存方法:置阴凉干燥处。 十、化学成分 全草含有一种抗菌有效成分兰香草素钠,另含挥发油烯烃化合物,包括有α-侧柏烯,α-蒎烯,樟烯,对-聚伞花素,β-罗勒烯,α-柏木烯,β-甜没药烯,δ-荜澄茄烯,香桧烯,β-蒎烯,β-月桂烯,α-异松油烯,α-荜澄茄油烯,α-(王古)(王巴)烯,β-丁香烯,γ-荜澄茄烯,L-香橙烯及α-葎草烯等。 十一、药材鉴别 (一)药材性状 根呈圆柱形,直径0.3-0.8cm,表面黄棕色,粗糙不平,有纵向裂纹和皱纹。枝略呈钝方形,表面灰褐色或棕紫色,密被毛茸。叶对生,多皱缩,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9cm,宽1-4cm,先端钝,基部圆边缘具粗锯齿,上碳 褐至黑褐色,下面灰黄色并有黄色腺点,两面密生短柔毛;纸质,易碎。有时可见皱缩成团的花序或球形蒴果,有特异香气,味苦。 (二)饮片性状 干燥带根全草,根较粗壮,圆柱形。径3-7mm,外皮粗糙,黄棕色,有纵裂及纵皱纹。茎丛生,幼茎略呈钝方形,灰褐色或棕紫色。叶对生,长卵形至卵形,皱缩,灰褐色至黑褐色,纸质,可捻碎。有花椒样特异香气,味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