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学序言 土堡是广泛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使用石材的“土堡”建筑。它们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堡。福建土堡区别于福建土楼、江西围屋、广东、广西围拢屋、广东开平的碉楼,是土生土长、独一无二的乡土性建筑,数量少,建筑形式、立面效果比土楼生动活泼,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永安槐南安贞堡 福建土堡分布的地理范围是闽江水系以南、九龙江水系以北,横跨戴云山脉与武夷山脉的福建中部地区,包括三明(大田、尤溪、永安、沙县、明溪、清流、宁化、将乐、梅列、三元等县市区)、福州市(永泰、闽清、闽侯、福清部分地区等县市)、泉州市(德化、永春、安溪部分地区等县)、龙岩市(漳平北部)、宁德市(古田西南部)。 三明是土堡分布最多最广的区域,现存土堡分布范围以大田、尤溪、永安存留最多,全市存留总数达200余座。所处自然环境以丘陵谷地为主,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植被茂密;生活方式延续着汉民族的传统习俗,生产方式以农耕为主。开展土堡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家乡风土人情、土堡知识,了解土堡的建设历史、建筑文化,还可以从中分析土堡与水文、山川、土壤的关系,探索历史变迁、经济发展、人文景观,探究风水、家风家训、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等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爱国爱乡情况,增强历史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意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全面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研学线路 研学营地--沙县水美村双兴堡、双元堡、双吉堡---沙县郑湖土堡---梅列陈大茂安堡---三元莘口松庆堡---永安槐南安贞堡---永安清水福临堡--永安燕西复兴堡---大田建设镇琵琶堡---大田广平镇绍恢堡、光裕堡---大田桃源安良堡---大田均溪芳联堡---尤溪中仙聚奎堡---尤溪台溪光裕堡(根据时间要求确定研学点)
三、研学时长:3-6天 四、研学教案 (一)研学主题: 三明古堡研学实践 (二)研学课程: 通过网络搜索、查阅资料等方式,根据研学课程查找、学习相关资料,在家里学习研学课程的内容,特别的学习思考以下问题: 1.了解什么是土堡,土堡的区域分布规律。 2.讲述你所知道的土堡,描述土堡的建筑特点、功能作用、家族历史等。 3.追寻土堡的建筑历史,探究土堡与中国历史、家族历史发展的关系 4.探究土堡的建筑特色,分析其成因,探究古堡的木雕艺术、石雕艺术、书画艺术。 5.研究土堡建设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分析土堡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6.探究安贞堡百年之谜:建堡一百多年,堡内的任何一个角角落落里,从来不结蛛网,看不到任何蜘蛛的踪迹,但堡外不过数十米远的附属建筑里蛛网随处可见。 7.以小组合作方式,分析一个古堡或选取一个角度,撰写研学报告 (三)研学目标: 1.了解家乡风土人情、土堡知识,探究土堡的建设历史、建筑文化。 2.分析土堡与水文、山川、土壤等地理环境的关系,探究土堡与当地历史变迁、经济发展、人文景观的关系。 3.探究土堡风水、家风家训、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4.通过分组合作的土堡的实践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在研学实践活动中激发青少年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队协作的能力。 5.将课本知识与研学实践相互结合,将课本知识具体化、有形化,通过延伸课堂教学,达到立德启智、知行合一。 6.通过研学实践活动提升青少年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及自我探究水平,推进青少年核心素养发展;培育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7.通过研学课程主线,逐步引导青少年完成目标任务,以总结分享的形式梳理回顾,在研学活动中形成完整的研学主题内容,撰写研学报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四)研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土堡的建筑风格,观察石雕、木雕、书画艺术,探究其分布、成因、特色,研究土堡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国学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 (五)核心素养链接: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链接】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勇于探究、勤于反思、自我管理、问题解决、国家认同、社会责任 2.【学科核心素养链接】语文学科——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地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美术——审美判断、图像识读、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体育与健康--健康行为。 (六)研学行前准备 1.学校需要准备的事项: 一是研学实践的组织者; 二是做好与家长(家委会)的沟通协调; 三是做好与研学机构的选择与对接工作; 四是提供一定的研学经费; 五是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六是做好活动后的反思和总结。 2.家长需要准备的事项: 一是与学校做好有效对接; 二是配合学校做好后勤保障; 三是提供经费保障; 四是配合学校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和活动后的反思与总结; 五是总结经验,把孩子研学经验变成以后家庭的研学范本。 3.学生需要准备的事项: ①研学活动出发前,请按照物品清单准备好相关个人物品,让家长协助完成清点物品的任务。 ②带好身份证或户口本原件,以便办理入住等手续。身份证或户口本可提前交带队教师保管。 ③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需自备药品的,及时准备并装包; ④必带雨伞、水杯等日常用品,携带研学手册、研学物资及少量现金。 ⑤请家长提前查询研学地天气情况,根据天气匹配相应行李衣物。至少准备舒适衣物2-3套,穿舒适运动鞋。 ⑤不能携带刀具、易燃易爆物品、国家限制运输物品、妨碍公共卫生物品、动物以及损坏或污染车辆的物品、杀伤性剧毒物品等。 4.研学指导师需要准备的事项: 5.研学营地需要准备的事项: 1.研学用具: 2.前置学习: 根据研学主题和研学课程,出发前,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搜索、专家访谈等方式,学生在家里自主学习研学内容。 3.团队组建: 到达研学营地后,进行行为规范、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后,进行团队组建。 ①团队分组:以班级为单位,原则上每小组10人左右,每小组配备 1名研学指导师。 ②团队命名:共同讨论一个团队名称,与研学任务、研学基地等相关的内容,或大家比较能够接受的主题内容。 ③团队分工:在研学过程中的任务分工,由小组成员讨论完成,导师引导,推荐组长,设置安保、课程、宣传等各个小组长。 ④团队活动:开展破冰活动,互相深度认识,确定研学代号。
4.营地学习: 在研学营地研学实践教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①寻找研学资料:根据研学方案,网上搜索研学基地的相关资料,了解研学内容; ②交流讨论:讲述查找到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交流探讨研究探索的问题; ③导师点评:总结研学点基本情况,汇总疏理研学问题,提供研学的思路和方法。 5.实地研学: 五、三明部分古堡简介 1.芳联堡: 位于大田县均溪镇许思坑村,距大田县城关约8公里。公元2004年8月30日,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罗哲文组长视察大田县芳联堡后称赞道:“建筑结构奇特、科学,与国家级保护单位安贞堡(永安市)是两种不同的风格!”早在1988年,厦门大学秦长安教授来到处于深山中许思坑村,观赏芳联堡后亦是赞叹不已,认为芳联堡是“福建古建筑一大特色!”何以专家、学者都对芳联堡高度评价?而始建年代早于安贞堡却又鲜为人知? 特色之一:历史悠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堡内建筑),成型于同治三年(1864年),距今已有143年历史。 特色之二:规模较大。据载:“堡内二进悬山式木结构深院为村中张应滥所建,计76间;其子元梅,再耗巨资,继建东西、南北各长60米,高约9米的外围,形成占地3600平方米、拥有160间房的大土堡。” 特色之三:风水上乘。芳联堡坐北朝南,属前方后圆殿堂式土堡,平面讲究对称,中轴线上排列着二进院落,两侧为横屋,前有半月牙儿式的池塘,后为弧形的堡墙。整座土堡顺坡势采取前低后高的形式。前堡墙不设大门,一条山溪对着堡前方,由南绕堡东向北而去。从选址看,殿堂式老宅大门迎水而开,面向河流上游,预示财势源源而来;而由于元梅增加堡墙却不对来水设门,门开向东,故在堡前又开挖半月形水池,以象征“吉利”;从风水角度看,土堡对着正南,门前有水,是一处财源茂盛、人丁兴旺的好宅地。 特色之四:设施齐全。堡内建筑为两堂一横殿堂式建筑,一进面阔五间,中间为下堂;二进高于一进三个台阶,中间为天井,两侧为厢房;二进中堂两侧为明间,有马巷通往横屋;横屋门俱朝中堂方向,讲究尊卑等级;二进后面两侧各有一井,称为日月井,其中日井为圆井,月井为八角井;二进除中堂外,设计有二层楼,既可住人又可当作储藏间;全堡计有厨房10间,6部楼梯,还有2间厕所;书院、粮库、碾房、风车、石臼等生活设施样样俱全。据现仍居住在堡内的张氏后人说,堡内最多时居住过400多人,由此可知规模之大、设备之齐全。 特色之五:信鸽报警,堡主在后堡楼设有2个鸽楼,养有报警信鸽,一旦发生被围情况,放出信鸽,可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有效地克服地处深山联系困难的不足,这在闽西北土堡中是独一无二的巧设,体现出堡主的深谋远虑和良苦用心。 2.琵琶堡: 2005年,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罗哲文组长看到琵琶堡时评价了一句话:“巧用地形,形状奇特!” 特色之一:目前是三明地区能见到的最早的土堡,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 特色之二:规模虽小(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然景观十分突出。如果说南靖县田螺坑“四菜一汤”土楼群灿若梅花绽放,那么建国村的琵琶堡就是一颗镶嵌在皇冠顶上的明珠,是大地母亲怀中的落地琵琶——犹如在南靖田螺坑见到的土楼群一样,令人眼前顿时一亮。 特色之三:集防御、住宅和佛堂三合一。 堡正门由于三面陡峭的地势,开于西面。正门为花岗岩条石砌就,为圆拱形,高1.9米,宽仅0.9米,显得狭小,却易于防守。土堡的形状呈琵琶形,前堡墙向南,宽26米,东西堡墙长40米,北堡墙仅18米。琵琶堡虽然是建在山顶上,其墙基却建得很高,堡墙高3.85米,墙基却有2.1米高,由块石砌就;墙基上再用夯土筑成。堡墙宽达2.5米,墙基与夯土之间设有回廊,跑马道宽2米,环绕全堡;夯土墙上还设有射击口和瞭望窗,用于防御。在后堡墙处还设有游氏家族的佛厅,与后堡墙回廊合为一体,是游氏族人听佛念经之所。 不足之处:琵琶堡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加之堡内长期无人居住,今日的堡内木构建筑已破损严重,1985年曾进行修复,遗憾的是二进建筑木柱易木以砖,破坏了原有风貌。
3.绍恢堡 特色之一:历史久远,始建于1849年,距今已有160年的历史。 特色之二:规模甚大,占地2300平方米。绍恢堡坐北朝南,东西堡宽44米,南北34.5米。拥有大小房间72间,厨房6间,各种生活设施较齐全,尤其是书院的设立,对教读的重视,体现出堡主的良苦用心。 特色之三:外型庞大,景象恢宏。属前方后圆堡,因地处山地斜坡,左右堡楼随地势呈阶梯式升高,顶瓦呈会叠式;堡内二进建筑前低后高,飞檐翘角,犹如展翅的凤凰。 特色之四:壁画精美。从建筑艺术角度来看,绍恢堡的气势相当壮观,然而,正如堡主的前辈是从勤俭起家的,堡内的装饰并不是很讲究,门窗的木雕用的很少,穿斗木雕尚可,飞檐中的壁画倒是精品,内容多是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小说里的故事;石雕柱础一般,圆台柱础较多。从大门上方门洞石雕为“锡角”、“葫芦收蜘蛛”及一进下堂两侧的圆形窗雕来看,堡主采用了一些避邪去灾的方法,用意自然是祈福消灾,保佑族人平安多福,子孙发达。 4.光裕堡: 万筹村历史上曾建有上筹堡和光裕堡。上筹堡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4年)现已不复存在其遗址处现建有新的建筑。 特色之一:历史悠久。光裕堡始建于乾隆至道光年间(1758—1826年)距今183年历史。 特色之二:规模不甚大,稍显得小巧玲珑。占地面积1680平方米,为前方后圆土堡(类似围龙屋)。 特色之三:堡宅结合。堡墙不高,仅6.5米,加之前堡墙正门两边还设有石栏通风口,整个的防御功能较弱,比之墙高门厚、四角炮楼、遍布射击口的防御性土堡,其功能注重的是堡宅结合,使其既能防御一般盗匪又宜居住, 特色之四:讲究艺术装饰。如大门的门面装饰堪称精美,条石圆拱门上方有门匾,曰“熏风门”;两侧则是“杨家将故事”彩色壁画;壁画下方各有门联,显示着堡主的胸襟和追求:“洋拓广平堪展骥,门高通德足容车”;东偏门的装饰与正门一样,壁画内容是“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故事,门联曰:“南湖世等比由来峻,东里门闾此独高”;两大门的圆拱门条石上都设有门裙石洞,瓜果造型与绍恢堡如出一辙。其它的石雕、木雕、柱础雕都十分精美。 特色之五:设施较齐全。堡内的生活设施十分齐全,库房、厨房、饭厅、会客厅、书院等布局合理;土砻、石磨、风车、石臼等一应俱全;置身其中,耕读传家,不失为乡人眼中的好居所,更是祖先留下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5.安贞堡: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贞堡,历来吸引世人不同的目光。1995年6月,南京大学地理系包浩生教授考察后赞美曰:“奇异建筑,艺术之彩”;1997年10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李干朗教授、台湾《汉声》杂志社吴美云总编率“中国民居考察团”考察后题词:“固若金汤,美不胜收”;1998年5月,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陈章武先生参观后题曰:“天上宫阙,人间净土”、“养在深闺人未识”;上海《故事林》杨初主编更是感慨万分:“如果说漳浦湖西的赵家楼是宋代灭国余族重温王侯贵胄的一段繁华旧梦的话,那么永安槐南的安贞堡便是山村的地主豪绅固守传统宗法观念的一块精神领地”。真是一语中的。 特色之一:土堡的典型建筑。它是闽西北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好,集堡、宅、祠为一体的土堡典型建筑。兴建安贞堡的本义,由安贞堡正门对联的藏头诗中便可知晓:“安于未雨绸缪固,贞观休风静谧多。”“安于”是平安的时候,“未雨绸缪”是事先做好准备,“固”是加强,一句话的意思是指生活安宁平静的时候,要考虑到战乱将会到来,应加强防御措施;第二句意思为安贞堡在主人有心防备下得以安宁平静。 特色之二:百年以上历史。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竣工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历时14年。距今111年历史。 特色之三:规模巨大。安贞堡占地10000平方米,全堡共有大小房间320间,18个厅堂,5口水井,12间厨房,还有书房、卧房、谷仓等。 特色之四:软地建堡,令人惊叹!偌大的土堡却建在稻田软地之中,让人惊叹之余又百思不解。地理先生言:“松木下地同石烂,将松木填埋下去,松木遇水是越浸越坚硬,几百年都不会腐烂。这是‘根基牢固、永发其祥’的象征,建成后必定紫气东来,五福盈门。” 特色之五:风水宝地。“此处是风水宝穴,背负天马山,是大象卧岗,而这里正好是象鼻眼,是一处难得的宝穴!”——地理先生言。今天看来果然有讲究:安贞堡后有一座象形山,形如一个蹲距安稳的卧象,拥有风水的“卧龙”龙脉条件;左右皆有低矮的山丘护持,具备风水“左青龙、右白虎”的要求;此外,左右两边均有溪水自西向东流下,符合风水流向出入理论;整座堡址位于山脚处的中心位置,符合“喜地势宽平,局面阔大,前不破碎,坐得方正,枕山襟水,或左山右水”的风水理论。然而,上述四类条件及相互关系,原本堡址的朝向应为坐北朝南“负阴包阳”的格局,但今安贞堡的朝向却为坐西朝东,又为什么呢?原来是为避煞所然,取“紫气东来”格局:背靠天马山(象形山),左临骑虎山,有青山环抱、碧水长流,其生态环境呈现一派安定祥瑞之气势。“背山”可防御冬季西北风;堡址在山脚下,有利于采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可排可蓄;“面水”可方便饮用、洗涤,而门前有腰带水环抱,可“财源茂盛,大富大贵”。 特色之六:防御性强。一是防御性强。堡体围墙厚重结实,正面外墙高8.7米,基座厚达4米;基座以上墙体由两部分构成,底部由毛石垒砌,仅上部1米多为夯土墙;二层外墙减薄,在底层石墙上缘形成环边的防卫走廊,全堡可以连通;墙上部再搭木梁,覆以屋瓦。堡开门两处,一圆拱形正门,一偏门,均用花岗石砌就,大门为双重木门,门扇均为20多公分的厚木板拼成,再用铁皮包裹,门顶花岗岩条石还凿有注水口,必要时防止火攻。堡正门墙体两侧设有角楼,俗称“炮楼”,后堡墙中间顶部上方设有后“炮楼”,它挑出外墙又突出屋面,三面设枪眼,担负后面的防御;全堡共有96个瞭望窗口、198个射击口,其防御性十分突出。1930年,德化大土匪尚本戎,率领一千多土匪窜到大田建设,四处骚扰,闻知安贞堡主人祖宗几代家财万金,派200多名土匪前来摊捐巨额饷银。谁知当地人都躲入土堡,凭借环堡高墙,荷枪实弹以待。土匪攻了半天,并火烧大门,都被击退,最后落荒而逃,再也不敢攻打土堡。 特色之七:舒适的可居性。堡内建筑前后为三进,前楼与厚重的堡墙相接,是环堡木楼的前部,其余与堡墙相依托,环绕一周;前楼分上下两层,各有14间房,多为谷仓和贮藏间;前楼与一进之间为矩形天井,右端有一眼水井;第一进台基高于前楼,穿过一进,又是小天井,高处便是主楼,它是木建筑的主体,分上下二层,楼下大厅是家族聚会、宴请宾客的场所,楼上正厅设有奉祀祖宗的神龛,两侧为长辈居住的大房。正厅厢房两侧有回廊和通道与两边的厨房、餐厅相通,厨房一边6个,还设有厕所;厨房左右处的空间是贯穿前后的竖天井,天井旁设有水井。二进正厅后部,横的方面有暗道通往二楼,纵的方面有连廊、阶梯与三进后楼相连。后楼即是环堡木楼的后部,正中设有一堂,用于接待近亲好友女宾等。 特色之八:布局讲究。平面看是前方后圆,暗合“天方地圆”,若加上堡前方的练兵坪和半月形池塘,又是一个完整的太极图形;前者称“五凤楼”,后者叫“府第式”,亦可说二者相融,可谓集大成也。 特色之九:人文景观丰富。其装饰、字画、木雕等无不透出主人的追求喜好。进入堡内,举目四望,不论是檐下的斗拱、雀替,还是门扇、窗花、柱础,处处可见精雕细凿的各种精美装饰,如华丽的千姿百态楠木浮雕、工艺精致形象生动的泥塑壁画等,显示出雕工精湛的水平。漫步于巷道、回廊,你可看出它们的题材多源于戏曲故事或古典小说,出处用典,如“魁星点斗”、“指日高升”、“姜太公钓鱼”、“刘备招亲”、“三顾茅庐”、“白马驼经”、“刘海戏蟾”等多达50多处,更显现出了堡主的人生信仰和审美追求。前厅二楼上的二幅大型壁画,即“千蛛扫去,百福招来”又融民间传说为一体,不仅折射出主人趋福避祸的用心愿望,更巧合的是,几百年来,堡内更无一处蛛网,个中缘由令人百思不解,更吸引了人们探究古堡神秘的好奇心。 特色之十:功能完备。其匠心独具、构思奇特的细微设计让人赞叹不已。如特殊的贮藏库,不仅有一般的储藏间,还有酿酒库,更有贮藏金银珠宝、珍稀字画的防火库。主人对其格外用心,防火库的地面先采用10厘米厚的三合土,再铺上楼板;四面均用夯土实墙,加上铁门显得异常坚固。酿酒库的设计讲究方便与实用,其一根竹管通往堡外,可连接水源,便于酿造取水。谷仓设于堡内外环二楼,每间谷仓都开有孔洞朝下,需要时打开孔洞,便可在底层直接取用。就是厨房烟孔的设计亦是审美情趣与实用相结合:在屋顶烟孔处开一个40厘米宽的瓦孔,先将孔周围砌成鱼嘴形,再在鱼嘴上腭盖瓦即成,不仅外观形美观艺术化,更喜的是下面上升的热烟,经壶嘴口冷空气一吸,便由鱼嘴急速吐出,引火极快又防雨。堡内的排水系统虽因地势升高不成问题,然从风水角度来看,却是不宜直排直放,防止“福源”漏去,故而设计为曲形排放,由于不易流畅,主人采用放养活龟的方法,以此清除杂物、疏通暗沟,防止淤塞,便在各个天井暗沟口置放装饰螃蟹的石雕以此过滤,解决了上述难题。 6.福临堡 特色之一:藏头联堡。到过安贞堡的人们都知道,安贞堡的大门两侧门联为“安于未雨绸缪固,贞观休风静谧多”,故取名安贞堡;而青水乡过坑村的福临堡亦同样是藏头门联:“福善后知天泽渥,临门还见日精华。” 特色之二:规模较大。福临堡位于过坑自然村,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为四方堡。 特色之三:保存完好。福临堡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具体时间不详。距今已有189年历史。目前,从建筑角度而言,是继安贞堡之后三明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土堡之一。 特色之四:木雕精美,惟妙惟肖。 特色之五:周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与安贞堡较近,又与大田桃源高速互通口近。堡所在村龙吴村光坑自然村,有一罗兜祠,是公元886年(唐僖宗光启二年)开闽王王审知携母徐氏夫人居住三年的地方;公元885年,王审知与兄审潮、审帮奉命征伐沙县二十七都十八盂蝙蝠洞——毗婆洞(今永安市青水乡积谷寮村)审知公亲自率征,脱靴于大田东坂洋(今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迄今仍名脱靴丘;邻近的丰田村,则以弋阳腔活化石——大腔戏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戏剧史的一项空白,2006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邻近的黄景山村,又以大腔提线傀儡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闻名内外。近年来,随着过坑村福临堡、光坑村岗陵堡及曲尺丘村敦仁堡、三房村福安堡、炉丘村成志堡、治元堡遗址的发现,青水乡再度成为吸引人们眼球的热点地方,由于青水与槐南乡毗邻,人们极愿了解青水乡的土堡群与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安贞堡是怎样一种相承关系。 7.复兴堡: 复兴堡坐落于永安市燕西街道文龙村内,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由四方堡(1979平方米)、余家公馆、书院、泮池、门牌坊等组成,系本村余倬仪在清代时所建,用于本房族人居住,从土堡未设置炮楼看,该土堡应是晚清时所建。 特色之一: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旧址。系涉台文物单位。1941年2月,以台胞为主的“台湾革命同盟会”成立,吸纳和联合多个台胞团体。不久又更名为“台湾党部筹备处”,部址初设香港,后移广东。民国三十二年春,即1943年春,为加强工作,国民党中央直属台湾党部正式成立,翁俊明为主任委员,林忠、丘念台、郭天乙、谢东闵等五人为委员,党部设福建漳州,派员驻台湾岛内,分负责督导责任,并在东南要港设立交通联络站,为岛内外工作联系之枢纽。同年11月,为了便于进一步开展工作,台湾党部迁址战时省会所在地永安文龙村的复兴堡内,萧宜增任主任委员,林忠、丘念台、谢东闵等为委员。直到1945年10月抗战胜利,该党部在复兴堡工作、生活整两年。1945年11月2日,台湾党部全体人员赴台工作。 特色之二:土堡更名,意义重大。原名文龙土堡,后来才改为复兴堡。原来,1938年5月省政府迁永安后,许多机关、团体亦迁来永安,分散在吉山、文龙村等地,在文龙村安置的有中央银行福建省分行、省邮政管理局、卫生事务所、台湾省党部及台湾省政府筹备处等,其中台湾省党部1943年11月由漳州迁设于文龙土堡内。台湾省党部的前身多次更名,抗战爆发后,台胞在内地者先后成立了“台湾独立革命党”、“民主总联盟”、“台湾国民党”、“台湾青年党”等;1941年2月联合改组为“台湾革命同盟会”,1943年再次改组为“台湾直属党部”,同年底才由漳州迁入文龙堡,直至抗战胜利后迁回福州。由于该党部的主要任务是在东南要港设立交通联络站,作为岛内外工作的枢纽,旨在“研究台湾各种问题,加强国人对台湾的认识,并供政府建设接收之参考”,故抗战胜利台湾回归后,人们将文龙堡称之为“复兴堡”。 特色之三:土堡建筑布局奇特。从土堡规模来看,它由四方堡、书院、泮池及门楼组成,这是府第式土堡建筑式样;而从堡内建筑来看,它又是典型的殿堂式建筑,东西向的中轴线将南北向的二进式木构建筑一分为二,而且面面相向,即朝向中轴线,这样的布局设计在三明地域内的土堡建筑中绝无仅有,它打破了殿堂式建筑的大格局式样,却在小格局式样上,即南(北)向又保留了殿堂式格局。 特色之四:设计巧妙,省钱省物。复兴堡是三明地域内较有特色的土堡之一,从建筑风水理念看,堡正门(东向)位于中轴线上,另一堡偏门(西向)不与堡正门相对,这是防止直来直往避“风煞”所然,与堡偏门相结合的还有后牌楼,后牌楼的设立亦符合前正门、后神龛的布局,然而这又是堡内上堡墙回廊的唯一通道,这样的布局极为特殊,不说防御时紧急情况下一个通道极为不方便,而且须从供奉祖宗神灵的场所通过,只能解释为该土堡的设计弱化了防御功能,这从土堡不设置炮楼也能看出,节省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由堡墙上回廊的设计亦能证实这一点,回廊的地面是由夯土墙(宽0.6米)和向外挑出的木板(宽0.5米)构成通道,如此的设计亦是独特的,不可否认,又节省了建堡投入,从节省建堡资金上说,堡主及设计人员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2000年,永安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永安市政府投入资金100万元将复兴堡资产置换,收归国有,并进行了第一期修缮。2008年正在申报福建省级、国家级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正远楼(慎修堂): 正远楼又名慎修堂,位于小陶镇大陶口村,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咸丰九年(1859年)被匪烧毁,遂于同治二年(1864年)再建。距今已有145年历史。 特色之一:规模较大。占地面积315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坐东朝西,为二层方型土楼,由大门、院子、下堂、天井、春亭、上堂、护厝等组成。全堡共有8个天井、2个水井,仓库、碾盘、风车、石磨等生活设施齐全,现堡内尚住有张氏后裔15户70多人。 特色之二:风水佳地。从土堡的居住环境来看,虽说坐向不是坐北朝南,但靠近水源,即文川溪从堡前流过,土堡处于河水曲折怀抱之处,符合“曲则贵吉”的风水理念要求,不仅便于生活取水,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背靠天平山,又处于河流阶地上,不仅有肥沃的农地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袭;又有大陶洋溪水从堡右流出,实为依山傍水、两水交汇、交通便利的上吉风水格局。再由族谱中的“慎修堂”图来看,堡正门朝西北,不对来水方向,似“财势不旺”,堡主即在堡前增加禾坪,并设立围墙,再向西迎水开门楼;另两个偏门的取向亦是迎水而开,都取“财势源源”之意。 特色之三:防御性强。堡墙高5.55米,一层墙高2.85米,外层用砖,内用熟土夯筑,为“金包银”形式;二层墙高2.67米,为熟土夯筑。堡前设正门一个,圆拱门、门框、门槛用花岗岩石块或条石砌成,朝向西北,高度2米,宽度1.2米,门扇采用双重实心厚门板拼接而成,门后设有门栓和注水孔;若遇进攻,将大门紧闭,上好门闩,固若金汤;若是火攻,门楣上方的注水孔与水槽连接,从上方将水灌下,水将沿着木门流下成为水帘,浇灭攻火。在堡前的右角和堡左后角设有两个斜角炮楼,俗称“两点金”;二层堡墙上设有内大外小的瞭望窗及众多的射击孔,可以有效地进行防御。 特色之四:堡宅结合,既可防御,又适于居住。正远楼呈正方形,具有封闭性和内向性,即所谓的高墙深院,此种建筑格局分为两部分,一是堡楼,一是堡内建筑。作为堡楼,与传统的生土夯筑不同,其一层堡墙采用金包银的形式,内夯熟土,因此堡墙厚仅1.2米,二层堡墙厚仅0.4米,楼身用立柱、横梁跟土墙结合在一起,构成二层建筑。如此一来,房间的空间加大了,极适合在里面居住。 特色之五:装饰尚粗,雕工却精美。由于当初被胡匪焚劫,重新建筑时对装饰并不如何讲究,只是雕刻还有些特点,如石雕、砖雕和木雕。石雕有门楣、柱础等,柱础的造型又多种多样,石质亦不同;砖雕主要用于门坊装饰和小院花格之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木雕了,有镂雕、浮雕和实雕,其雕技灵活多样,既有动物如蝙幅,植物如梅、兰等奇花异草,还有雕字如寿等斗大的字;雕件多装饰于中堂、下堂的梁柱间和门窗中,总的看雕工精巧,内容吉祥。
允升楼
9、允升楼与附属建筑“桂林堂”: 允升楼位于永安市小陶镇东南5公里的八一张坑自然村,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系张坑朱氏第四代始祖朱廷扬所建,距今已有150年历史。朱廷扬,清道光四年(1824年)宁洋县岁试武庠,咸丰八年之补授衙千总,是个有名望的人,因此,土楼动工时,任宁洋县正堂的马方钰,亲笔为土楼门额题字,为“允升楼”。2006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临该村视察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工作;同年3月12日又给村书记朱光木和老农刘茂千亲笔回信,给全村229户789人带来了巨大的鼓舞与鞭策,犹如春风拂柳,使这里的山山水水充满了无限生机和活力。2000年7月,永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特色之一:三明地域内不多的圆堡之一,面积不大(940平方米),从远处看,就像竹筒做的“米升”一般;与永定县洪坑村的如升楼(清光绪)相比,始建年代更早,占地面积稍大一些,堡楼层数少一层。堡楼由天井、春亭、主厅及厢房组成,沿土堡一周为二层木构围廊式护厝,共有房间62间。其附属建筑“桂林堂”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系朱廷扬长子朱见极所建。建筑面积2220平方米,三进木构民居,有大小房间108间。 特色之二:防御性强。永定、南靖一带的圆土楼,大都不设“炮楼”,而允升楼却不一样,在堡前右方,距正门约8米处建有一角楼,俗称“炮楼”,由炮楼与堡墙的夯土来看,不像同一时期所建,估计是后期所加建,却增强了土堡的防御性。 特色之三:拥有地下储物间。堡内正门左方,辟有三开间的地下储藏间。在夏季易于物质保存,不易腐坏。 特色之四:堡所在村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本村的朱氏九节龙、汉剧等表演富有地方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