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学序言 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祖国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一说是佛陀湟盘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利塔"、"七宝塔"等异称。
三明麒麟山麒麟阁 三明的塔分布广泛,从古代塔到现代塔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建筑特色与文化特色,同时也体现了中华儿女们的智慧。了解三明塔的建设历史、建筑文化,探索历史变迁、经济发展、人文景观,探究佛家思想,古代、现代塔的建筑风格与文化传承等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爱国爱乡情况,增强历史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意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全面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研学主题线路 研学营地--三元岩前防火塔---三元中村松阳八鹭塔---三明麒麟山麒麟阁---沙县淘金山浮图舍利塔---沙县夏茂罗帮塔---尤溪联合石门塔--尤溪城东福星塔---大田一中文昌阁---永安城区二塔---安砂镇仰山塔、步云塔---清流温郊海会塔---宁化城南慈恩塔---建宁溪口村联云塔--泰宁朱口镇青天塔、天乙峰塔--将乐华山塔、佛堂塔--明溪御帘凌霄阁(根据时间要求确定研学点)
三、研学时长:3-6天 四、研学教案 (一)研学主题:三明古塔研学实践 (二)研学课程 通过网络搜索、查阅资料等方式,根据研学课程查找、学习相关资料,在家里学习研学课程的内容,特别的学习思考以下问题: 1.了解什么是古塔,什么是现代塔? 2.了解三明的塔分布的区域,这些塔的作用是什么,建筑特点是什么等? 3.列举你所知道的三明的塔的塔龄分别是多少?最古老的是哪一座塔? 4.研究三明的塔对于文化传承有什么帮助?古塔可以为我们带来怎么样的文化传承? 5.研究三明的塔对于该区域的经济有什么帮助?如何将此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6.研究三明的塔的建筑方法,分析塔的建筑方法,材料,文化,对研究古代建筑方法,文化等存在怎么样的价值? 7.研究三明的塔是如何体现出古代人民与现代人民的智慧与文明发展现状? 8.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座塔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塔对该区域文化,经济等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古塔的现状,要如何去保护? (三)研学目标: 1.分析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塔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探究三明的塔与所在区域的历史变迁、环境变化、文化传承的关系。 2.研究三明的塔对于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存在的特殊意义,可以从中发现古塔的建筑特色是什么,对研究当时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存在怎么样的意义。 3.研究古塔对文化的传承存在的价值,结合课本中所学知识与实地研学相结合,分析古塔是怎么样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传承和精神素养的,从而可以发现古塔文化对于现代文化存在怎么样的影响和发展。 4.通过分组合作的塔实践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在研学实践活动中激发青少年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队协作的能力。 5.将课本知识与研学实践相互结合,将课本知识具体化、有形化,通过延伸课堂教学,达到立德启智、知行合一。 6.通过研学实践活动提升青少年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及自我探究水平,推进青少年核心素养发展;培育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7.通过研学课程主线,逐步引导青少年完成目标任务,以总结分享的形式梳理回顾,在研学活动中形成完整的研学主题内容,撰写研学报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四)研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古塔和现代塔的历史,观察古塔的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发展存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 (五)核心素养链接: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链接】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勇于探究、勤于反思、自我管理、问题解决、国家认同、社会责任 2.【学科核心素养链接】语文学科——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地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美术——审美判断、图像识读、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体育与健康--健康行为。 (六)研学行前准备 1.学校需要准备的事项: 一是研学实践的组织者;二是做好与家长(家委会)的沟通协调;三是做好与研学机构的选择与对接工作;四是提供一定的研学经费;五是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六是做好活动后的反思和总结。 2.家长需要准备的事项:一是与学校做好有效对接;二是配合学校做好后勤保障;三是提供经费保障;四是配合学校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和活动后的反思与总结;五是总结经验,把孩子研学经验变成以后家庭的研学范本。 3.学生需要准备的事项: ①研学活动出发前,请按照物品清单准备好相关个人物品,让家长协助完成清点物品的任务。 ②带好身份证或户口本原件,以便办理入住等手续。身份证或户口本可提前交带队教师保管。 ③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需自备药品的,及时准备并装包; ④必带雨伞、水杯等日常用品,携带研学手册、研学物资及少量现金。 ⑤请家长提前查询研学地天气情况,根据天气匹配相应行李衣物。至少准备舒适衣物2-3套,穿舒适运动鞋。 ⑤不能携带刀具、易燃易爆物品、国家限制运输物品、妨碍公共卫生物品、动物以及损坏或污染车辆的物品、杀伤性剧毒物品等。 4.研学指导师需要准备的事项: 5.研学营地需要准备的事项: (七)研学环节: 1.研学用具:
2.前置学习:根据研学主题和研学课程,出发前,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搜索、专家访谈等方式,学生在家里自主学习研学内容。 3.团队组建。到达研学营地后,进行行为规范、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后,进行团队组建。 ①团队分组:以班级为单位,原则上每小组10人左右,每小组配备 1名研学指导师。 ②团队命名:共同讨论一个团队名称,与研学任务、研学基地等相关的内容,或大家比较能够接受的主题内容。 ③团队分工:在研学过程中的任务分工,由小组成员讨论完成,导师引导,推荐组长,设置安保、课程、宣传等各个小组长。 ④团队活动:开展破冰活动,互相深度认识,确定研学代号。 团队建设 营地学习 4.营地学习。在研学营地研学实践教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①寻找研学资料:根据研学方案,网上搜索研学基地的相关资料,了解研学内容; ②交流讨论:讲述查找到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交流探讨研究探索的问题; ③导师点评:总结研学点基本情况,汇总疏理研学问题,提供研学的思路和方法。 5.实地研学:
6.思维导图成果总结。老师引导学生将课程所学知识、学习心得、同学间的互动…等等,以思维导图法绘制成今日总结。并鼓励同学彼此交流分享。 7.撰写研学报告。 五、研学点简介 1.三元中村松阳八鹭塔 八鹭塔在中村松阳水尾的山顶上,建于明朝天启辛酉正月,距今有373年,是市区保持完好仅有的一座古塔。整座塔由花岗岩干砌而成,塔为实心六角七层,塔高
13米,塔基围23.8米,底层高3米,石塔各层形类莲花,塔尖为葫芦状。因建成时,有八只白鹭绕塔飞翔而得名。 传说很久以前,松阳民丰富饶,村民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村里财富难聚,不断流失。一日来一风水先生,说松阳“形如葫芦,口在水尾;欲聚财富,建塔堵水”。经他指点才明白,原来财富都从村子的水尾口流失而去。从此村民自发在水尾筑起一座小山,并在山顶建起这座石塔,整座塔如一个塞子堵住了葫芦口,也塞堵村里的财富流失。从此,松阳人又开始富裕起来。山下人只要听说是松阳人下山,路人便让道先行。可见当时做松阳人的自豪。把整座塔当作一个塞子来用,的确是神来之笔想象奇妙,让人见到松阳人充满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也展现松阳人的勤劳。 2.三明麒麟山麒麟阁 麒麟阁因山而得名,麒麟山在三明市区东部,始建于1980年10月。麒麟山原名牛垄山,海拔262米,因山腰一古坟发掘出孔子戏麒麟碑刻,故改现名。麒麟阁建在山的最高处,高24.5米,宽12米,八角六层,钢筋水泥结构。原来的建筑物为正八角形,就象个笔筒矗立在山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改建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屋顶和屋檐面上均嵌有琉璃瓦,全楼由几根大圆柱支撑,楼外翘角昂然向上。气吞云梦,势连山川,雄奇壮丽,令人叹为观止。由此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同时也沾染了一些中华几千年的文化气韵。成为城市的美景之一。“麒麟春晓”1999年与对岸的“正顺凝紫”共同荣获三明八景之一,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理想之地。 3.沙县淘金山浮图舍利塔 沙县淘金山舍利塔, 塔身通高为71.8米,宝塔共分九层(不含地宫),外表采用雕刻花岗岩建造,突出仿 宋代木结构风格,外墙设有大小石雕圣像108尊,塔内设有千尊铜佛,是目前国内最高的石雕宝塔。内用 筒型混凝土结构及预埋干挂式支撑连接,外饰斗拱、回廊、屋檐、栏板等采用石材石雕榫卯结构接合,
使塔心内外建筑应力相融一体。 宝塔每单数层以东南西北四个门分别雕刻佛教题材图案,与舍利宝塔的 功能相应,每双数层错开门位,共雕刻佛像、菩萨、天王、力士等浮雕圣像108尊。整座宝塔承唐风宋刻 的八角九层楼阁艺术形式,融现代审美理念及佛家的思想、文化美学内蕴于其中,使舍利宝塔更具当代 性与新颖性,体现佛教建筑艺术的新发展。
宝塔由台湾古建设计师林忠明先生主持设计,鼎立雕刻艺术 总监、中国石雕艺术大师王向荣先生带领团队进行深化设计、雕刻制作和安装施工。预计项目总投资2亿元以上,淘金山舍利塔现为福建省最大的释迦摩尼舍利塔。 4.尤溪城东福星塔 三明尤溪福星塔于民国十五年(1926),时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独立师师长兼闽北各属绥靖委员的卢兴邦倡建,民国十七年(1928)建成。福星塔为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相结合的结构,八角七层,由基座、塔身、塔刹、地宫和塔门等所组成。塔身高二十五点三米,占地面积三百三十三点二九平方米,塔内有木梯螺旋而上,每层外有零点八米的回廊环绕。 福星塔每层外部各辟有一门三龛。塔底层供奉泥塑佛像,顶层供奉观音佛像。一层大门上方书有“福星塔”三字。三龛内绘有“三宝佛”,即法身毗卢遮那佛、报身卢舍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四壁绘制《封演义》中人物“魔礼海、魔礼清、魔礼寿、魔礼红”四大天王。 二层三龛绘有“三人和尚”、“一老一少二和尚”,表现的是一罗汉向两位年轻和尚弘法和彼此在研习经文的故事。外壁绘制“温、刘、马、赵”四大金刚。 三层三龛绘有“双喜星、紫微星、太岁星、三头六臂,炳灵公”。四壁绘有“杨戬、金咤、木咤、哪咤”。 四层三龛绘有“黄天彪、黄天禄、黄天爵、黄天祥”;四壁绘有“慈航道人、玉异真人、三道士和文殊、广法、天者、普贤真人”。五层三龛绘有“马灵宫、千六手、大势至菩萨、观世音”;四壁绘制的人物画像尚待查验,亦云壁画内容是四大天王护法送观音大士的场面。 五层壁画内容为一男一女两位,其中两幅画的是身着甲胄的武士和道姑,另两幅画的是仙人和道姑。龛上壁画依次为准胝观音、地藏菩萨等。 六层三龛绘有准提天人、菩提祖师、接引道人。七层三龛绘有“地诜宗者、阿陀南宗者、陀罗尼宗者”。顶层内置一龛,龛装塑手持玲珑宝塔的托塔李天王。壁画画面分别为一坐僧、一行脚僧和手持玉净瓶的观音,其内容为反映释迦牟尼修炼成佛的过程。三明尤溪福星塔在“文革”中遭受破坏,壁画上覆盖油漆,写上语录,塔刹剑戟等被拆。1997年修葺复原。三明尤溪福星塔为福建省最早、也是我国辛亥革命后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塔。1980年,三明尤溪福星塔被列入尤溪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5.大田一中文昌阁 文昌阁,现位于大田一中内。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原在城南郊赤岩的重楼之间建文昌阁。清康熙六年,移建于凤凰山南麓的明伦堂前泮池只东南隅。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行重修。其时的文昌阁气派不凡,是县城最高的建筑物。阁内供奉文昌帝君、魁星、朱熹神像。历代文人墨客崇而祀之,并藉此以文会友,吟诗作赋。1984年8月大田县人民政府把文昌阁迁建于大田一中科学楼前泮池之北。文昌阁不但被修葺一新,并以文昌阁为中心,辟成了“毓秀园”。 6.安砂镇仰山塔、步云塔 步云塔、仰山塔地址在安砂九龙溪两岸山顶。东为步云塔,西名仰山塔,砖木结构,为楼阁式,建于明崇祯7年(1634年)。乾隆七年(即1745年)重建,属市级文物。安砂双塔,在安砂镇下游五里外的九龙溪两岸山头,左为步云塔,右名仰山塔,为楼阁式,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现塔身残损严重。两塔隔河相望,其势威而美,故有“双塔挺立锁九龙”之说。 座落于安砂镇九龙溪畔东西两岸山头的仰山塔和步云塔,据清道光《永安县志》记载,均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安砂是永安西部边陲重镇,九龙溪逆流而上即清流县境,为水陆交通要道和口岸。明清时期均设立巡检司,历代均为客家人的重要居地。仰山塔和步云塔为砖木结构,七层八角,塔内木梯盘旋而上,现已朽坏,300多年来,仅清乾隆十年重修过,为永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7.清流温郊海会塔 海会塔位于福建清流县温郊乡梧地村。温效乡梧地村距县城一百多华里,海拔1019米。这里山峦叠嶂,路隘林深,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常有虎豹潜藏,猿猴攀授,是盛产竹、木的地方。凡是肩客游人到此,都得翻山越岭。人们赶集,最近的地方是明溪胡坊,也要走二十多里山路,是清流县较偏僻的村庄。 传,以前有个和尚住在苏洋(鲤鱼山)庙内,在锄地种菜时,挖得窖藏金银十余担。和尚自思出家为僧,斋戒念经,这许多钱财何处去用?又想到"财多招祸",生命也有危险。翻来覆去,难以入寐。最后,他想到深交的好朋友李其羡,其以农为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为人诚实,因此决定叫他去取。第二天清早,和尚到其羡家中,说明了真意。最后和尚说:"我年纪老,将来登仙之后,你要给我做个塔,别无他。"于是由老和尚领李其羡到庙内搬取金银。顷刻之间,李其羡成了富翁。不久,这位老和尚在庙内逝世了。李其羡履行诺言,建成木制僧塔,将和尚尸体火化,用瓮装入塔。又捐献祭田三十余亩,供祭祀之用。每年七月中元节,还设坛建醮,普度孤魂,以慰幽灵。世代相传,直至解放前夕。 8.宁化城南慈恩塔 宁化建县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唐宋时期,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播,作为佛教标志的塔建筑也广为应用,不公佛门净地建塔,都市红尘也建塔,甚至许多地方用来作州县标志,故有"无塔不成州县"之说.慈恩塔始建功立业于后唐同光年间(923-926),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塔为青砖结构,八角七层,高二十平方米,每层四向开设拱门,外表装饰古朴典型,内有木梯沿壁旋转而上。 慈恩塔是罕见的古塔,是文明古城的标志,亦是唐宋时期客家先民辗转南迁,把繁盛的中原文化带入闽、粤、赣边区的历史见证。它虽饱经风霜剥蚀,雷电袭击,仍古貌苍苍,屹然如故。作为名塔它已载入北京历史博物馆《古今图书集成》。新中国成立后,古塔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和保护,1958年,经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泰宁朱口镇青云塔 位于泰宁县朱口镇朱口村南山上。塔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由朱口庠生肖连芳,义民肖世美、李同汲等人向泰宁知县徐尚达请建,经八年建成。塔为砖石木混构,八角七层空心楼阁式,高三十点五米。 基座用花岗石砌成,直径十米,边长三点九米。塔身每层上部用角牙砖叠涩出挑,承托木构塔檐。每层均开辟门窗,每层内、外壁中间设佛龛,共五十一个,佛龛内供各式陶塑佛像,佛龛上方有流云花卉图案。各层佛龛或穹门上方,有“青云塔”、“中天玉柱”、“云峰耸翠”、“朱溪吐奇”、“慈光普照”、“腾蛟”、“起凤”等题刻横匾,明兵部尚书李春烨亲题“大行般若”石刻匾额并加盖印章十分珍贵。塔腔内壁有石阶踏步,可环登至顶层。塔顶已坍塌,塔檐及层板多已毁佚。 二零零八年一月二十八日,青云塔修复完成。重修后的青云塔高高耸立在白云峰山顶上,并按装上霓虹灯,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又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青云塔是泰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乾隆三十四年《泰宁县志》载:明崇祯五年(公元 |
“美丽乡村·圩之旅”研学实践教育课程
“大地之骨·岩之旅”研学实践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