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4006-018-018
快捷导航

“美丽乡村·圩之旅”研学实践教育课程

2020-4-13 22:10| 发布者: smsjjd| 查看: 581| 评论: 0|来自: 综合实践学校
摘要: 一、研学序言 在三明地区,习称赶集为赶圩。三明各乡镇之间普遍实行定点的集市贸易,或5天一场,或7天一场。每逢圩期,大家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聚拢到一个集贸市场,或卖出自家生产的物件,货买回家中所需的生活用品 ...

一、研学序言

在三明地区,习称赶集为赶圩。三明各乡镇之间普遍实行定点的集市贸易,或5天一场,或7天一场。每逢圩期,大家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聚拢到一个集贸市场,或卖出自家生产的物件,货买回家中所需的生活用品。一买一卖之间,凝就了圩市的繁荣和蓬勃的生命力。

兴盛发达,历史传承有序。三明圩市,自古便有。自唐代起,三明境内农村集市开始发展。有史可稽的是,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尤溪建县之开始就有集市贸易活动。至宋代,三明一些县城的商品交易不仅扩展到各个街巷,且兴盛繁华远近闻名。随着时代的演变,三明各乡镇的集市贸易仍普遍存在且方兴未艾。毕竟,农村家庭经济所生产的产品大部分属于地产地销产品,仍需集市这种便于产销直接见面的流通形式。放眼当前,推进农村圩市建设,构建和谐商农文化,对活跃三明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不乏长远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研学线路

梅列洋溪圩--三元城郊第一圩--沙县圩--尤溪新桥圩--大田岩城圩--永安岭后米圩--宁化赶圩---建宁繁华圩--泰宁耕牛会--将乐备耕圩---明溪归化圩(根据时间要求确定研学点)

三、研学时长3-6

四、研学教案

(一)研学主题:三明圩之旅研学实践

(二)研学课程

通过网络搜索、查阅资料等方式,根据研学课程查找、学习相关资料,在家里学习研学课程的内容,特别的学习思考以下问题:

1.了解三明的圩文化的历史?

2.讲述你所知道的三明赶圩文化,描绘这些文化分别属于什么类型、形成历史以及作用?

3.如何将三明的圩文化传承保护下去,有哪些人为此贡献力量?

4.一般集市赶圩时隔多久一次?

5.研究三明地区各地圩文化有哪些地理环境、气候、水文、区域位置等的关系?

(三)研学目标:

1.认识三明赶圩文化的发展历程,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其是否会造成影响。

2.探究三明的景区所在的区域,地貌类型,了解其从古代到现在的变化历程以及发展历程。

3.通过分组合作的岩景区的实践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在研学实践活动中激发青少年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队协作的能力。

4.将课本知识与研学实践相互结合,将课本知识具体化、有形化,通过延伸课堂教学,达到立德启智、知行合一。

5.通过研学实践活动提升青少年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及自我探究水平,推进青少年核心素养发展;培育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6.通过研学课程主线,逐步引导青少年完成目标任务,以总结分享的形式梳理回顾,在研学活动中形成完整的研学主题内容,撰写研学报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四)研学重点:让学生观察、亲身体验赶圩的热闹气氛,,自主分析三明。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

(五)核心素养链接: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链接】人文情怀、理性思维、勤于反思、珍爱生命、国家认同。

2.【学科核心素养链接】物理学科──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生物学科──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社会责任;语文学科──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历史学科──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政治学科──政治认同、公共参与;地理学科──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六)研学行前准备

1.学校需要准备的事项: 一是研学实践的组织者;二是做好与家长(家委会)的沟通协调;三是做好与研学机构的选择与对接工作;四是提供一定的研学经费;五是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六是做好活动后的反思和总结。

2.家长需要准备的事项:一是与学校做好有效对接;二是配合学校做好后勤保障;三是提供经费保障;四是配合学校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和活动后的反思与总结;五是总结经验,把孩子研学经验变成以后家庭的研学范本。

3.学生需要准备的事项:

①研学活动出发前,请按照物品清单准备好相关个人物品,让家长协助完成清点物品的任务。

②带好身份证或户口本原件,以便办理入住等手续。身份证或户口本可提前交带队教师保管。

③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需自备药品的,及时准备并装包。

④必带雨伞、水杯等日常用品,携带研学手册、研学物资及少量现金。

⑤请家长提前查询研学地天气情况,根据天气匹配相应行李衣物。至少准备舒适衣物2-3套,穿舒适运动鞋。

⑥不能携带刀具、易燃易爆物品、国家限制运输物品、妨碍公共卫生物品、动物以及损坏或污染车辆的物品、杀伤性剧毒物品等。

4.研学指导师需要准备的事项:

5.研学营地需要准备的事项:

(七)研学环节:

1.研学用具:

材料要求

笔记本、水、雨伞、放大镜、望眼镜、手机、

人员要求

以班级为单位,人员分组,10-15人一组,任务分组,各小组要确定后勤、安保、宣传等负责人

场地要求

先行采点,选择教学场地及行走线路

其它要求

 

2.前置学习:根据研学主题和研学课程,出发前,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搜索、专家访谈等方式,学生在家里自主学习研学内容。

3.团队组建。到达研学营地后,进行行为规范、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后,进行团队组建。

①团队分组:以班级为单位,原则上每小组10人左右,每小组配备 1名研学指导师。

②团队命名:共同讨论一个团队名称,与研学任务、研学基地等相关的内容,或大家比较能够接受的主题内容。

③团队分工:在研学过程中的任务分工,由小组成员讨论完成,导师引导,推荐组长,设置安保、课程、宣传等各个小组长。

④团队活动:开展破冰活动,互相深度认识,确定研学代号。

团队建设

营地学习

4.营地学习。在研学营地研学实践教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①寻找研学资料:根据研学方案,网上搜索研学基地的相关资料,了解研学内容;

②交流讨论:讲述查找到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交流探讨研究探索的问题;

③导师点评:总结研学点基本情况,汇总疏理研学问题,提供研学的思路和方法。

5.实地研学:

教学地点

梅列洋溪圩--三元城郊第一圩--古老繁华沙县圩--尤溪新桥圩--大田岩城圩--永安岭后米圩--宁化赶圩---建宁繁华圩--泰宁耕牛会--将乐备耕圩---明溪归化圩

知识重点

1.三明有哪些历史就远的赶圩日?

2.探究这些圩文化的起源和传播

3.综合思考悟什么?

课程活动

1.明任务。用思维导图明确研学的任务。

2.看全貌。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以及特点。

3.察周遭。观察该区所在位置与周边有哪些可利用的资源。

4.探区内。分小组,走不同的线路,观看现状,描述特点,分析原因,思其背景。

5.同交流。先是小组分享,人人发言;而后班级分享,选手发言。

6.绘成果:用思维导图,把学习的内容呈现出来。

7.写报告:以小组或个人都可以,撰写研学报告,可以总体写,也可以选取一个角度写。

意义延伸

不同地貌产生的自然景观各不相同,探究区域自然景观对文化传承的帮助

6.思维导图成果总结。老师引导学生将课程所学知识、学习心得、同学间的互动…等等,以思维导图法绘制成今日总结。并鼓励同学彼此交流分享。

7.撰写研学实践教育报告

五、研学点简介

1.梅列洋溪圩

圩日总是伴随着浓浓的乡土味,梅列区洋溪镇的圩日也曾如此。

与平时的不同在于,圩日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乡村商品交易节,有的村民把自己生产的粮食、日用品或家禽家畜挑到圩场去卖,有的则是带上钱往圩里赶,买些自己需要的东西。此外,即使没什么事的村民也愿意来赶一趟圩,凑一份热闹。

每逢公历三、八之日,洋溪的圩场就会变得热闹。这一天,不仅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往镇上聚拢,习惯了都市大街和商场的人们,也会到圩场领略浓郁的乡土风情。

时光回溯三十年,洋溪的“圩味”最浓。

当年的圩场就是洋溪镇新街村中一条不足两百米长的街道,青石路面,两旁是低矮的木结构民房。每到圩天,临街的人家早早起来忙碌。通往墟场的主道上,大早就会迎来络绎不绝的村民。

圩市上,各种小货摊不规则地摆满街道两侧,时令不同的地方特产与外来的衣裤、鞋帽等时髦物品混杂排列,修制农具、开炉打铁等古老行业也夹杂其间,把原本空荡荡的街道编织成一条彩色的河流,显得古朴而又新鲜。

临近中午是圩场的高峰,站在高处,放眼望去,除了各色货摊遮阳篷外,全是黑压压的人头。走进熙熙攘攘的圩,耳边传来阵阵叫卖声和讨价、还价声,各种风味小吃飘散着诱人的清香,极大地刺激着赶圩人的食欲。短短一截圩场可以让很多人逛上大半天,置身其间,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就是那浓厚的人间烟火味。

近年来,洋溪圩场的环境有了很大改观,变得越来越具现代气息了。但是,圩日的街道上、集市里,却少了早年的那份热闹已经见不到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场面了。

城镇化进程不仅吸引了大量村民外出打工,而且许多人还因此在城瑞安家落户。农村人口急剧下降,种养业不断被冷落,村民生产生活物资需求变少,圩场里很难见到士特产,小商小贩也没了市场。“现在赶圩真的就是凑热闹了。”在村民的感慨中,渐行渐远的是家乡圩场那份浓浓的乡土味。

2.三元城郊第一圩

三元区莘口镇位于三明市区西南郊,国道205线和省102线交汇处,是个典型的城郊型乡镇。莘口开圩设市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中叶成化年间,农历每逢五、十日,十里八寨的乡民便肩挑背扛自家种养的农产品到莘口去卖,然后购回生产工具和一家人的生活用品。

民国年间,莘口ー度是闽西北沙溪水运枢纽,来自沙上

游的船队经过竹洲急流险滩后在莘口靠岸修整,高峰时泊船上百艘。客商往来,货物集散,带动了古镇的繁荣。据称在全盛时期,口有商铺和服务行业130多家,包括农副产品站、客栈酒馆、京果店、布店、米店、肉店、豆腐店、中药店、裁缝店、理发店、棕棉店、打金店、打铁店、香烛店,以及牛卖牛八猪卖猪崽)鱼拥、杂货推,还有工匠、码头搬夫和算命术士等的临时点或站位,此外还有戏班两个,鸦片馆3家,妓院两家,真是形形色色三教九流皆有,因而旧时的口有“小上海”之称。

解放后陆路交通日益发达,率口失去了水运枢纽地位但

其独特的城郊区位优势却开始显现。特别是近些年来,莘口圩。

3.古老繁华沙县圩

沙县各乡镇“趁圩”时间略有不同,公历为准,五天为一轮次周而复始。具体是夏茂、郑湖,公历逢16;高砂、湖源,公历逢27;富口、南霞,公历逢38;南阳、青州,公历逢49高桥、茅坪,公历逢510沙县最早的圩场在哪里?古县村曾经是沙村县(沙县)的县治,历史上两废两复。时间长达400年之久。县治之所,必然是政治、文化、金融之中心,也是商业贸易最繁荣地段。古县的圩场已不复存在,但有一个叫“圩场”的地名却保留下来,即现在的“明光大桥”北岸下往沙县城关方向前约100米旧源头处,现为村民开垦成菜地。据村里老人传言,“圩场”就是古县当年商品交易集散地,为沙县名副其实最早的“圩”。

“逢五逢十镇头圩,吩咐阿哥且来趣(),上圩不来等下圩,下圩不来凭在渠(不管他)。”这是沙县民间盛行的一首民谣,写的是一个胆大心细的妇女心声,以镇头圩场为约会地点,偷偷与情郎约定逢五逢十的日子相见,以解相思之苦。古时候,镇头地理区位分显要,地处城郊,是沙县东南部重要的门户。曾经是沙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物流的中心,也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和重要关隘。1992年版《沙县志》载:“古代关隘,东南为镇头村。”明嘉靖ニ十四年(1545)《沙县志有载,镇头是千年古城,千年古镇,千年街市的启肇地,很早以前就设立了基层政权组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镇头曾有八都巷为古老商地,市井繁华,船埠繁忙。以圩场为载体相亲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方式。旧社会,女子难得出门,婚姻不自主,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于是,有主见的聪慧姑娘想了个巧法,以“趁圩”为障眼,早早藏匿临街高楼的小窗,观察前来“趁圩”的成年男子,看满意的偷偷记下,托亲成知会对方,对方若有意,倒托媟人来提亲。当然,此法也被那些腼腆男孩们使用,效果极佳。以“趁圩”为借口,情人私会的情景也是有的,因其有悖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所以民间才会诞生那首诙谐打趣的民谣。19848月,镇头人民公社改为琅口乡党委,镇头圩对应改称琅口圩,圩场设在205国道琅口村路段。后出于安全考虑,镇政府将圩场迁至茅坪村前,琅口圩又改称茅坪圩,时间不变,依旧是公历逢510

4.永安岭后米圩

明万历二十ニ年(1594)永安县知具苏民望主修的《永安县志》“街巷市圩”记载,永安县较大的市场有“安砂市、贡川堡市岩前市、忠山市(后两市今为三元区辖)。”圩集有“吉口圩、新桥圩(今三元区辖人西洋圩、大湖圩、洪田圩和岭后圩。”

圩市多指我国南方农村市集的日子,一般三日ー市,也有五日市,约定俗成。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童区寄传》中说的“之虚所卖之”,指的便是圩市贸易。宋代钱易在《南部新书》中云:“端州以南,三日一市,谓之趋墟。”

岭后的地域,今指永安市大湖镇所辖的魏坊、吴坊、高增、李坊四个行政村,自然村落20余个,古时有“岭后十八村”之称。这些村落有的与清流县、明溪县相郐,山高林密、道路崎岖,历来盛产毛边纸、木材、香菇、红菇,量多质好,除运销永安县城外,还远销省内外。俗话说,妇女顶半边天。岭后的妇女不仅与男人一道上山、下田劳作,农闲时还要负责挑运,将毛边纸、笋干等土特产品挑到县城日往返百里,不逊于一般男子。岭后年长的妇女着装别具风格梳起高翘的髻子,别以头饰簪,身着斜襟宽袖衣衫和宽大的长裤边幅镶绣图纹,因不缠脚,穿绣花宽布鞋。年轻妇女因长年劳作,练就结实的身子骨,有的还习武。从民俗而言,属客家地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注我们:三明市综合性示范基地

官方微信

访问手机版

全国服务热线:

4000-018-018

学校地址: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1号 三明市综合实践学校

运营中心:三明市综合实践学校; 三明市同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邮编:610066 Email:mail@yidai.com

Copyright   ©2015-2016  三明综合实践学校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同道网络